来源:开云网站 发布时间:2025-05-07 07:27:47
CAR-T是一个款划时代产品,代表着人类操控基因的技术能落地为一款大众化产品。CAR-T也是继PD-1单抗之后,一款直接通过免疫反应来清除肿瘤细胞的产品,极大推动了肿瘤的免疫疗法的发展。
因为CAR-T独特的技术原理和制造工艺,CAR-T产品具有比传统化疗药物和单抗药物更多更严重的毒副作用。这些毒副作用,一种原因是过激的免疫反应造成的,一种原因是基因编辑技术造成的。不同公司的CAR-T产品有不同的生产制备工艺,出现的毒副作用发生率也存在很明显的差异。
根据Deepseek的检索结果来梳理和统计CAR-T治疗毒副作用的症状和发生率。
常见的症状:发热(首发症状)、低血压、缺氧、器官功能障碍(如肺水肿、心肌损伤、肝肾功能异常)。
症状:APTT/PT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D-二聚体升高,约20%患者发生出血。我国南京医科大学研究团队发现血小板减少的越严重,预示着患者总生存期越短。
发生率:几乎所有抗CD19/22 CAR-T患者均发生,持续至CAR-T细胞被人体清除。因为CAR-T治疗就是清除人体的所有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被清除后,就没法生产分泌丙种球蛋白,所以就会出现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假如慢慢的出现了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就需要静脉输入免疫球蛋白(IVIG)替代治疗,同时注意感染预防(抗菌、抗病毒、抗真菌药物)。
总的来说,CAR-T治疗的主要毒副作用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血液毒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样综合征、凝血功能障碍和B细胞再生障碍。不同CAR-T产品的毒性谱和发生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如CD28共刺激域产品CRS/ICANS风险更高)。
由于CAR-T治疗确实有不少明确的疗效,所以在治疗肿瘤患者的时候,临床医生会根据不同的毒副作用给予针对性处理。
间充质干细胞(MSC)因其独特的免疫调节、抗纤维化和组织修复能力,近年来在细胞治疗领域非常关注,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研究。慢慢地,MSC的研究领域也被延伸到肿瘤领域。肿瘤严重威胁到人体健康,而且难于治愈,给患者带来非常大的心理负担。
在CAR-T治疗中,间充质干细胞(MSC)凭借免疫调节、组织修复及造血支持等特性,成为缓解这些毒副作用的重要策略,既能增强疗效,又能减轻毒副作用。
CAR-T治疗容易引发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神经毒性。在中和炎症因子的生理活性分方面,MSC的作用强度和起效时间明显不如针对炎症因子的单抗药物。但是,MSC具有多重功效,能够最终靠多个途径机制发挥治疗作用,不仅是从源头上缓解毒性,而且还可以修复CAR-T毒性导致的身体损伤。
MSC具有非常好的抑制过激免疫反应的能力,适合治疗多种免疫性疾病,中美两国批准MSC成为药品上市的适应症就是免疫性疾病--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MSC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和外泌体中的microRNAs(如miR-29a、miR-196a等),抑制T细胞的过度活化,重塑免疫微环境。
这种调节作用限制CAR-T细胞治疗后对身体其他组织器官的免疫攻击作用,减少自身免疫反应。MSC还有通过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下调IL-6、TNF-α等促炎因子水平。同时,MSC分泌VEGF、HGF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修复,修复损伤的血管内皮组织。
MSC通过分泌血管生成素-1(Ang-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1),增强血脑屏障完整性,减少炎症细胞浸润。
MSC还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促进神经元存活并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而且,MSC还具有减少神经元凋亡的功效。所以MSC适合治疗脑神经损伤性疾病,包括中风、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展现出显著疗效,但细胞减少症(如贫血、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等)是其常见且严重的副作用。长期或重度细胞减少症不仅增加感染和出血风险,还可能会影响患者预后。传统治疗方法(如造血生长因子、血小板输注)效果有限,MSC能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和支持造血干细胞的造血功能,使得MSC更适合应用于改善CAR-T治疗后的细胞减少症患者。
2024年的一项动物实验研究之后发现输注MSC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CAR-T治疗后的造血干细胞存活,促进造血恢复,特别是在巨核细胞谱系中,并减轻骨髓损伤,而且MSC不会减弱CAR-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
MSC可被改造为携带肿瘤靶向因子(如IL-12、PD-1抗体)的载体,或通过归巢特性递送CAR-T细胞至肿瘤微环境,从而增强疗效。比如,一项临床前研究结合早期临床试验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工程化MSC分泌的IL-7和IL-12可重塑肿瘤微环境,增强CAR-T细胞对实体瘤(如卵巢癌)的浸润和杀伤能力(Cells. 2020 Apr 3;9(4):873.)。
MSC通过多靶点调控免疫反应、促进造血恢复和保护器官功能,显著改善CAR-T治疗的毒副作用。其机制涵盖抗炎、促修复、抗氧化及调控造血微环境等多个层面,临床疗效在减少CRS、加速血细胞恢复及保护神经功能方面已得到初步验证。
未来需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其长期安全性,探索MSC与CAR-T的最佳剂量、时序及递送方式,以实现精准治疗目标,从而更好地提高疗效和促进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医学在质疑中发展,在探索中明确。细胞治疗,虽然道阻且长,但是曙光已现,未来可期!
1.本文系原创,可留言申请授权,任何形式没有经过授权的转载,本主体保留投诉及追责权利。
2.本文旨在分享科普知识,进行学术交流,或传递行业前沿进展,不作为官方立场,不构成任何价值判断,不作为相关医疗指导或用药建议,无任何广告目的,非进行产品贩卖,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