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开云网站 发布时间:2024-12-30 02:07:07
养猪业作为农业领域的关键组成部分,正处于深刻变革的浪潮之中。这一变革不仅受到国内经济发展、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变化的驱动,还与国际形势、贸易格局以及全球疫病流行趋势等因素紧密相连。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养猪业的格局已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并且这种变化仍在持续演进,深刻地影响着行业内的各类主体,包括散户、集团企业和国资背景的参与者等。
散户养猪曾是中国养猪业的重要支柱。据农业农村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0 年时,我国生猪养殖散户出栏量占比高达 70%。
以部分乡村为例,彼时平均每 3 至 4 户家庭就有一户投身于生猪养殖,且养殖规模多集中在数十头以内,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然而,到了 2023 年,散户出栏量占比急剧下滑至不足 30%。散户老李的经历便是这一变迁的生动写照。老李表示:“以前靠着养这 30 来头猪,家里虽不富裕但也安稳,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有着落。但从 2018 年起,饲料价格累计上涨超 30%,猪瘟频发,防疫成本大增,猪价却如坐过山车,2021 年甚至连本都回不来。忙了一年却亏得精光,无奈只能关了猪场出去打工。”
众多散户在成本上升、疫病风险和市场行情报价波动的多重夹击下,艰难挣扎,大量散户最终选择退出市场,曾经的辉煌不再。
与散户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集团养猪企业的迅猛崛起。以牧原集团为例,2015 年其生猪出栏量仅为 191.9 万头,随后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大力投入养殖研发技术,汇聚顶尖科研人才与行业专家,深度挖掘基因育种技术,全面构建并优化智能化养殖系统,同时依托规模化、集约化运营管理模式,打造了涵盖饲料生产加工、种猪繁育、生猪养殖到屠宰加工以及销售物流的全流程闭环产业链。至 2023 年,其生猪出栏量飙升至 6120.1 万头,增长幅度逾 30 倍。
温氏集团同样表现出色,2015 年出栏量约为 1535 万头,此后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与广泛资源,持续优化养殖模式与管理体系,加强与农户合作并大力推进现代化养殖基地建设,到 2023 年,出栏量稳步增长至 2350.6 万头,巩固了其行业领军地位。
除了这两大巨头,众多集团企业也纷纷抓住机遇,凭借强大的资本优势在金融市场募集资金,以先进的研发技术与应用能力探索创新养殖技术与管理模式,借助成熟高效的规模化运营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布局养殖基地,其总体出栏量份额已占据整个行业的 70% 以上且呈稳步上升趋势,构建起一个个庞大而高效的养殖帝国,引领养猪行业朝着更加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的方向加速迈进。
尽管集团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
集团企业扩张时资金需求巨大。建设一个现代化大型养猪场,土地成本可能高达数千万元,猪舍建设及配套设施完善需耗费数亿元。
以正邦科技为例,在 2019 - 2021 年期间,为快速扩大养殖版图,在全国多地购置大量土地用于新建猪场,土地购置成本累计超 10 亿元,猪舍建设及相关设施投入高达 150 多亿元,种猪引进花费近 20 亿元。同时,扩张期间企业还需维持日常运营资金流转,包括购买大量饲料、兽药以及支付员工工资等。随着养殖规模扩大,流动资金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如生猪价格短期内大幅度下滑,企业出售的收益锐减,而固定成本和经营成本依旧居高不下,就会导致资金链紧绷。
正邦科技自 2021 年起,因生猪市场行情报价大幅下跌,出栏生猪平均价格较 2020 年下降约 50%,每年固定资产折旧、设备维护等固定成本仍高达 30 多亿元,员工工资及饲料兽药采购等运营成本约 100 多亿元。由于前期扩张借贷大量资金,资产负债率急剧上升,到 2022 年已超过 110%,陷入资不抵债困境,多个在建项目被迫停工,还面临众多债务诉讼,经营状况极度艰难。
养猪行业价格波动剧烈,受市场供需关系、宏观经济形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国际市场联动效应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市场供应过剩时,生猪价格会急剧下跌,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例如 2021 年,因前几年行业整体扩张,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大幅增加,全国生猪出栏量比 2019 年增长约 30%,市场短期内难以消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当年部分地区生猪价格最低时跌至 6 元 / 公斤左右,而养殖成本普遍在 13 - 15 元 / 公斤之间,许多集团企业面临亏损销售局面。
温氏集团在 2021 年出栏生猪约 1322 万头,按照平均每头猪亏损 500 元计算,仅这一年就亏损约 66 亿元。在价格低迷时期,企业为减少损失可能会减少养殖规模或延迟补栏,但这又可能导致后续市场供应不足,价格再次飙升时,企业因前期产能缩减而错过盈利机会。如 2022 年上半年,部分企业因 2021 年亏损减少补栏量,到下半年生猪出栏量相对减少,市场供应偏紧,价格一度涨至 24 元 / 公斤左右,而一些前期缩减产能的企业由于存栏量不足,无法充分受益于价格上涨,只能眼睁睁看着盈利机会溜走。
这种价格大大波动使得集团企业难以制定长期稳定的发展战略,始终在价格漩涡中挣扎,时刻担忧价格波动对企业盈利和市场份额的冲击。
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当下,集团企业肩负着沉重的环保压力。大型养猪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且技术复杂的工程挑战。平均每万头猪的环保设施初期投入就高达 50 - 80 万元,这仅仅是开端。后续每年还需持续投入数十万元用于运营维护,包括设备更新换代、污水处理药剂采购、专业技术人员聘请等,以确保环保设施稳定运行与达标排放。
例如,一个年出栏量为 100 万头猪的养殖场,初期环保设施建设投入需 5000 - 8000 万元,每年运营维护费用至少在 300 万元以上。而且,随着环保标准不断提高,企业还需不断升级改造环保设施,这无疑进一步加重了资金负担。稍有不慎,如污水排放超标或废弃物处理不当,便可能因环保违规遭受严厉处罚,罚款金额可能高达数百万元甚至更多,同时还会对企业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导致消费者信任度下降,市场销售受阻,进而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新希望六和旗下的一些大型养殖场就曾面临此类挑战,其在山东的某大型养猪场,因当地环保标准提高,原有污水处理设施需升级改造,预计升级改造费用高达 1500 万元。在改造期间,为确保达标排放,企业增加污水处理药剂采购量和专业技术人员投入,运营维护成本每月增加约 20 万元。
此前,该企业在四川的另一个养殖场曾因暴雨导致污水池泄漏,被环保部门处以 300 万元罚款,并被责令停产整顿。在停产整顿期间,该养殖场生猪销售渠道受到严重影响,周边客户纷纷转向其他供应商,生猪销售量下降约 40%,不仅直接损失罚款金额,还因销售受阻额外损失数千万元潜在收益,企业形象也受到极大损害,在后续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方面面临重重困难。
从管理角度来看,集团企业随着规模持续扩张,面临着复杂的管理压力。当养殖规模跨越 50 万头大关后,每新增 10 万头出栏量,管理成本平均增幅便高达 8% - 10%。
这背后反映出企业组织架构日益复杂、人员管理难度加大、信息沟通协调不畅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企业规模扩大后,组织层级增多,决策流程变长,容易导致决策效率低下。
例如,牧原集团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基层养殖环节出现设备故障需要维修时,维修申请需经过养殖场场长、区域维修主管、区域经理、集团设备管理部门等多个层级审批,平均耗时从以前的 1 天左右增加到了 5 天左右,导致设备故障不能及时修复,影响生猪生长环境,增加了疫病风险。
在人员管理方面,集团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养殖基地员工数量众多,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参差不齐。在新员工培训方面,由于不同地区培训资源和培训方式存在差异,难以保证培训效果的一致性。在绩效考核方面,不同养殖基地环境和工作条件不同,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难以有效激励员工,导致部分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员工流失率有所上升。
同时,集团内部信息系统虽然在不断完善,但在数据整合和共享方面仍存在问题,例如不同养殖基地的生产数据、销售数据、财务数据等不能及时准确地汇总到集团决策层,影响了企业资源调配和战略决策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使得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受到一定程度影响,管理成本也随之上升。
回顾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散户养猪在当时行业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比例约为 55%。那时,美国广袤农村大地上,散户养猪是常见景象,众多家庭农场主依靠养猪维持家庭生计并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例如,在爱荷华州、伊利诺伊州等地,养猪收入在家庭农场总收入中的占比平均可达 40% - 60%。
然而,随着 20 世纪中叶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大量资本涌入养猪行业,彻底重塑了行业生态格局。从 20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短短三十年间,散户养猪比例急剧萎缩至 10% 以下。
如今,美国前四大养猪企业,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 Foods)、泰森食品公司(Tyson Foods)、嘉吉公司(Cargill)以及 JBS 美国公司(JBS USA)已牢牢掌控了超过 60% 的市场份额,形成高度集中化的市场格局。
深入剖析这一变革历程,规模化养殖所展现出的显著优势无疑是推动行业变革的核心动力。
在疫病防控方面,规模化企业具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专业优势。以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为例,其旗下大型养猪场组建了由数百名专业兽医构成的精英团队,这些兽医均毕业于美国顶尖兽医专业院校,具备丰富临床经验和深厚专业知识。同时,公司配备了价值高达数亿美元的先进疫病检测设备,如高精度的 PCR 检测仪、流式细胞仪等,以及一套完善且高效的防控技术体系。通过建立覆盖全场的疫病监测网络,能够对猪群健康状况进行 24 小时不间断精准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系统可在数小时内发出快速预警。据公司内部数据统计,得益于这种高效的疫病防控机制,其养猪场因疫病导致的死亡率相较于散户养殖降低了 80% 以上,有效降低了疫病传播风险与损失,有力保障了生猪养殖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饲料采购环节,规模化养殖企业凭借庞大养殖规模与稳定需求,展现出卓越的成本控制与资源获取能力。泰森食品公司每年生猪出栏量高达数千万头,如此巨大规模使其在饲料采购市场拥有强大话语权。据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泰森食品公司与全球多家知名饲料供应商,如 ADM、邦吉(Bunge)等建立了深度战略合作关系。基于长期稳定合作协议,泰森能够以低于市场平均价格 15% - 20% 的优惠价格采购高品质饲料原料,如优质玉米、豆粕等。
同时,饲料供应商还为其提供定制化饲料配方研发服务以及完善供应链配送服务,确保饲料能够及时、准确地送达旗下各个养殖基地,从而在成本控制与产品质量保障方面占据先机,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实力。
再者,规模化养殖企业在养殖技术研发与推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嘉吉公司在养殖技术创新领域投入大量资金,每年科研投入高达数亿美元。公司与美国顶尖科研机构,如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局(ARS)、各大农业高校科研实验室等展开紧密合作,共同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在基因育种技术方面,通过对猪基因图谱深入研究和分析,成功培育出生长速度更快、肉质更鲜美且抗病能力更强的优良猪种。
据实验数据表明,新培育猪种相较于传统猪种,生长周期缩短了 15% - 20%,饲料转化率提高了 10% - 15%。在智能化养殖系统开发方面,嘉吉公司率先引入自动化饲喂系统、智能环境控制系统以及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养殖管理决策系统。这些先进技术在旗下养殖基地推广应用率高达 90% 以上,实现了整体生产效率大幅跃升与产品质量持续优化,使得嘉吉公司在养猪行业技术领先地位得以巩固和加强,引领着美国养猪行业不断朝着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
以新希望集团旗下位于四川某地的大型养猪项目为例,在 2020 - 2022 年期间,该项目成功获得国资高达 5 亿元的注资支持。国资的深度参与为企业带来了强大的资金保障与资源整合优势。在土地获取方面,国资凭借与地方政府长期建立的紧密合作关系与政策影响力,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地政府在土地规划中,优先为该养猪项目划拨了近 1000 亩养殖用地,相较于一般企业通过招拍挂等常规途径获取土地,不仅节省大量时间成本,而且在土地出让金等方面享受一定优惠政策,据估算,土地成本相较于市场价格降低了约 30%,为项目顺利落地与规模化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国资雄厚资金实力能够有力支撑企业打造高标准、现代化养殖设施与配套体系。该项目在猪舍建设方面,投资近 3 亿元,采用先进全封闭式、智能化猪舍设计,配备自动化通风、温控、饲喂系统等,极大提高养殖效率与生猪生长环境舒适度。在环保设施配备上,投入超过 5000 万元,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和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确保养殖废弃物能够达标排放与资源化利用。
从物流运输网络来看,国资协助企业与当地物流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构建覆盖周边地区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保证生猪及猪肉产品能够及时、新鲜送达市场。同时,引入智能化养殖设备方面,投资约 8000 万元,包括智能监控摄像头、生物识别门禁系统以及基于大数据分析养殖管理软件等,全方位提升企业硬件水平与运营效率。这无疑极大增强了企业应对复杂多变市场风险能力与底气,使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能够站稳脚跟并谋求更大发展。
然而,国资企业在养猪行业也面临着诸多自身特有的难题与挑战。相较于民营企业,国资企业在市场化运作经验方面相对欠缺。例如,在市场价格波动时,民营企业往往能够迅速调整销售策略,如通过拓展电商平台、与生鲜超市开展促销活动等方式,快速消化库存、稳定价格。而国资企业在这方面反应速度相对较慢,市场敏锐度有待提高。
在营销策略制定上,国资企业往往更侧重于传统销售渠道和品牌推广方式,缺乏创新性营销手段。如一些民营企业通过直播带货、打造网红猪肉品牌等方式,迅速提升产品知名度与销量,而国资企业在这方面尝试相对较少。在灵活应变能力方面,当面临突发疫病冲击或市场供需关系急剧变化时,民营企业能够快速调整养殖规模、优化养殖结构,而国资企业由于决策流程相对复杂繁琐,涉及多层级审批与监管环节,往往难以及时做出有效应对措施。
据行业调查显示,在面对类似非洲猪瘟这样重大疫情时,民营企业平均能够在 1 - 2 个月内调整养殖策略并实施防控措施,而国资企业平均需要 3 - 4 个月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企业决策效率与及时性,在瞬息万变市场环境中,可能错失一些宝贵发展机遇。因此,国资企业在养猪行业发展道路上,需要在充分发挥自身资金与资源优势同时,积极探索与借鉴民营企业市场化运作经验,优化内部决策机制与管理流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与行业引领目标。
尽管散户在当前养猪行业变革浪潮中面临巨大压力,但仍存在多种转型发展方向与机遇。
散户可利用自身已有的养殖场地与一定的养殖经验基础,专注于生猪育肥阶段养殖工作。与专业仔猪繁育企业或大型养殖集团合作,由合作方提供优质仔猪,散户按照标准化育肥流程进行饲养管理。凭借精细化饲养操作与对本地环境及饲料资源熟悉优势,提高育肥效率与猪肉品质,从而获取相对稳定育肥收益。例如,一些地区散户通过与当地知名种猪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接收其断奶后仔猪,经过 4 - 6 个月精心育肥,达到出栏标准后由合作方按照约定价格回收,在降低仔猪采购风险同时,实现养殖环节专业化分工与效益提升。
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绿色健康猪肉产品需求日益增长,散户可顺势转型为生态养殖户。依托农村丰富自然资源,如山林、草地、果园等,
开展生态散养或半散养模式。采用传统养殖与现代生态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养殖过程中减少抗生素使用,以天然饲料如青草、谷物、果蔬等为主,辅以科学的疫病防控措施,生产出具有独特风味和品质优势的生态猪肉。进而通过申请有机认证、建立本地特色品牌、拓展电商平台及社区团购等多元化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像某些山区的散户,利用周边山林资源进行黑猪生态养殖,黑猪在山林间自由觅食、运动,养殖周期虽长但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他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方式,将产品推向周边城市乃至更远地区的中高端消费市场,不仅成功实现了转型,还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散户不必局限于单纯的生猪养殖环节,可尝试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在上游环节,可涉足饲料原料种植或加工领域,如种植玉米、大豆等饲料作物,或建立小型饲料加工车间,根据自身养殖需求调配饲料配方,降低饲料成本并保障饲料质量安全。在下游环节,可开展猪肉产品深加工业务,如制作腊肉、香肠、火腿等传统腌腊制品,或开发猪肉休闲食品、预制菜等新兴产品。通过多元化经营,增加产品种类与收入来源,提高抗风险能力。例如,一些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基础的散户联合起来,成立合作社共同投资建设小型猪肉加工厂,将自家养殖的生猪进行深加工处理,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猪肉产品系列,并借助旅游景区、农家乐等渠道进行销售推广,实现了养殖与加工、销售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发展。
以正邦科技大力推行的代养合作模式为例,该模式为散户与企业之间搭建起了一座互利共赢的桥梁。在这一合作框架下,散户与企业签订代养协议后,企业将承担起仔猪供应、饲料提供、疫苗采购以及养殖技术指导等核心环节的责任与义务,为散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散户则无需再为仔猪来源发愁,无需担忧饲料价格波动风险,也无需独自应对复杂多变的疫病防控难题,只需专注于养殖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按照企业制定的标准化养殖流程与规范,精心照料每一头猪的生长发育。每成功代养一头猪,散户便可获得 150 - 250 元不等的代养费,这一稳定的收入来源为散户在行业转型期提供了一份可靠的经济保障。通过这种模式,散户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在养殖场地与劳动力方面的既有优势,实现与企业资源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从而在新的行业格局中找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展望未来,养猪业这场深刻的大变革仍将持续推进,其发展轨迹将受到国际形势与国内经济状况多方面因素的深刻影响。预计在未来 3 - 5 年内,行业将逐步完成转型重塑的关键进程。
从国际形势来看,全球贸易格局的动态变化对养猪行业的进出口业务产生显著作用。在贸易摩擦加剧或贸易政策调整时期,如部分国家对猪肉进口设置更高的关税壁垒或实施贸易配额限制,我国养猪企业的出口市场空间将被压缩,这将促使企业更加聚焦于国内市场的深耕细作,加剧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同时,国际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可能影响饲料原料的全球供应链稳定性,例如,若主要大豆出口国因政治冲突导致大豆出口受阻,我国作为大豆进口大国,养猪行业的饲料成本将面临大幅波动风险,进而推动企业积极寻求国内饲料原料替代方案或加强与其他稳定供应源国家的合作。
此外,全球公共卫生事件或动物疫病流行趋势也会给养猪行业带来不确定性。一旦国际上出现新型猪疫病的大规模爆发且传播至我国,将对养猪企业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提出严峻挑战,促使行业进一步强化疫病防控技术研发与国际合作交流机制。
在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方面,宏观经济的增长态势与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养猪行业的市场需求端有着根本性的塑造作用。在国内经济稳定增长阶段,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对猪肉消费的品质和数量需求均呈现上升趋势。一方面,消费者对高品质、安全放心的猪肉产品愿意支付更高价格,这将激励企业加大在养殖技术升级、生态养殖模式推广以及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推动行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人口流动与聚集模式发生变化,猪肉消费市场的区域分布和消费渠道也在不断演变。大型城市及城市群的猪肉消费需求更加集中且多元化,这要求养猪企业优化物流配送体系,加强与商超、电商平台等销售终端的深度合作,以提升产品供应的及时性和精准性。
同时,国内环保政策的持续收紧与农业现代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对养猪行业的生产方式与产业布局产生深远影响。环保要求的提高促使企业加大环保设施投入与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推动行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而农业现代化战略鼓励规模化、智能化养殖模式的发展,为集团企业扩大规模与提升竞争力提供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动力,也引导散户通过多种转型模式与集团企业协同发展,共同构建现代化的养猪产业生态体系。
在这一期间,集团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愈发白热化,市场占有率的争夺战将进入关键决胜阶段。各大集团企业将在养殖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优化、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等多个维度展开全方位的较量与角逐。随着竞争的加剧,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稳步提升,资源将更加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与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集群。而散户群体则将通过代养、专业化育肥、生态养殖与特色品牌打造、产业链延伸与多元经营等多元化合作模式,与集团企业建立起更为紧密的产业协同关系,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在这一全新的产业格局下,养猪行业将逐步构建起以集团化养殖为主导力量、散户代养及多元转型为有益补充的现代化产业生态体系,整个行业将朝着更加高效生产、绿色环保、供应稳定的方向大步迈进,实现从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跨越。这一变革不仅将深刻影响养猪行业的未来走向,也将对我国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升级、食品安全保障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积极影响。
我自2020年进入养猪行业中试水,深深感觉到在大资本介入养猪行业后,散户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难。散户的栏舍简陋,没有温控,规模又小,很难跟大资本猪场抗衡。给大企业代养,就算赚个200元一头,你养的少,算下来也没什么钱,还不如去打工。靠代养至少能够年出栏2000头左右才能有点盈利。我建的猪场按高标准建设,有漏粪板,有恒温系统,有新风换气系统,有全自动液态饲喂系统,有自动化粪污处理系统,年出栏2000头的猪场投资了500多万元。但是,养起猪来的确很轻松,而且猪的死亡率从未超过2%,饲养成本今年基本上在6.5元左右。一般的散户又怎么能够跟我来比呢?散户唯一生存下去的办法是养些土猪、黑猪、香猪,以农作物根茎,瓜果蔬菜饲喂,提高猪肉品质来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