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

家庭照护为什么这么难⑨:照护者持续的身心压力如何缓解?

来源:开云网站    发布时间:2025-04-08 12:11:25

  照护具有所有慢性压力体验的特点:它在长时间内会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伴随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无法控制的因素,有可能是在工作和家庭关系等多个生活领域中引发二次压力,并且常常需要高度的警觉性。

  由此,照护可以用作研究慢性压力对健康影响的模型。首先,研究人员审视照护者的日常经历,例如慢性压力源、心理和社会困扰以及不健康的生活小习惯。其次,他们回顾慢性压力、心理困扰、健康习惯、健康指标之间的已知关系,以及可能的生理机制,以进一步理解照护对健康的影响。

  对健康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种原因是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是心理健康。在身体方面,研究人员担忧照护者可能没办法照顾好自己或没时间进行自我照料。在心理方面,照顾家庭照护者的精神需求很重要。相对于照护对象,照护者更容易被忽视,他们的心理问题才刚刚进入精神健康专业技术人员的视野。

  与照护者的身体健康相关的因素包括被照护者的行为问题、认知障碍和功能性残疾;照护的维持的时间和工作量;警觉性需求(例如,必须要时刻看护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人,以防自我伤害);照护者与患者的共同居住。

  这些因素所导致的第一步是要重视的事情是照护会造成的身体伤害。照顾老年人通常对体力的要求很高。转移、抬举、洗澡、穿衣和如厕等照护任务会给照护者带来身体压力,并可能会引起肌肉骨骼损伤,如背痛、肌肉拉伤和挫伤。

  对于那些前庭功能受损、腰腿疾病导致运动受限以及因年龄相关的肌肉质量变化而日趋虚弱的老年照护者来说,此类影响可能会加剧。不过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照护者健康的影响是复杂的。虽然年长者的体能下降,但照护责任对于年长者而言可能更符合其人生阶段的预期,因此他们可能比年轻照护者更能适应这一角色。

  研究也表明,配偶照护者通常比别的类型的照护者更虚弱、社会支持更少、心理上的压力更大。然而,照顾配偶可能被视为婚姻承诺的一部分,而照顾父母的子女则可能在父母、配偶与子女之间产生角色冲突。

  从照护者的性别上看,女性比男性报告更多的心理困扰和健康问题,并且女性比男性更频繁地寻求医疗帮助。另一方面,男性在面对压力源时,比女性表现出更显著的压力激素和神经递质代谢产物,血压也会出现更大更长时间的升高。如果照护被视为与男性传统性别角色不一致的工作,这样的一种情况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此外,研究之后发现丧偶男性比丧偶女性更容易因失去配偶而患病。因此,可以推测,男性和女性对压力性生活事件(如失去配偶或照护负担)的反应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女性通常拥有更强的社交网络,并更倾向于向朋友和家人寻求情感支持。男性则更依赖配偶提供情感和社交支持,当失去这种支持时,他们更容易变得脆弱。从应对机制上看,女性往往采用情绪导向的应对方式,例如倾诉情感、寻求帮助;男性更倾向于问题解决型应对方式,然而这类方式可能没办法有效应对长期压力。女性更倾向于定期就医并关爱自己,而男性自我照料习惯较差,例如较少体检,并且吸烟、饮酒和不健康饮食的比例比较高。这些可能都可以解释,为什么照护压力会对男性的健康造成比女性更大的负面影响。

  在另一个层面上,家庭照护需求当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如何对现有住房进行适老化改造和设计新型无障碍住房。照护对象的家庭环境(可能包括狭小的空间、拥挤杂乱的房间和陡峭的楼梯等)可能进一步加剧受伤风险。尽管缺乏可靠的关于照护者受伤率的数据,但有偿家庭护理人员、家庭护理护士和康复人员患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病的几率很高,这表明家庭照护者也可能面临同样的问题。

  减轻与照护有关的伤害需要仔细评估家庭环境、了解照护任务要求和照护人员的身体能力,并考量照护人员的构成。若能够进行这样的评估,就能够正常的使用这些信息来制定治疗计划,其中可能涉及家庭改造、照护人员如何安全地执行所需的照护任务的培训,以及使用付费专业技术人员去执行使家庭照护者面临受伤风险的任务。

  对于照护者来说,忽视自己的健康可能会加重已有疾病或增加患上压力相关疾病的可能性。他们可能由于护理职责过多过重、缺乏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或社交网络崩溃而忽视促进健康和自我照料的行为,健康风险也可能由于照护对象的行为或照护压力引起的应对机制而激发。例如,在一项针对失智症护理人员的研究中,近三分之一的人经常或偶尔错过服药,近一半的人没有遵守自己的医疗保健预约。

  常见的照护者健康风险行为包括药物滥用、睡眠问题、不良饮食、久坐不动等。拿我的经历来说,照顾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最大烦恼是睡眠不足,问题包括入睡困难、夜间被老人打扰、帮助老人夜间如厕以及心理困扰等,常常是深夜无法入睡,而清晨又被迫早起。照护者的睡眠模式最初可能是被失智症患者的行为扰乱的,然而,随后的睡眠障碍则可能与其他风险因素相关,例如,照护者自身健康情况不佳,或心理上出现抑郁或焦虑。而睡眠问题与照护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显著性高度相关。

  促进健康的自我照料行为包括充足的休息、保持健康的饮食、坚持锻炼、寻求预防性医疗保健、加入支持团体以及在需要时寻找临时护理。感觉自己有能力应对照护困难同照护者积极的健康行为是相关的。控制令人不安的想法和获得喘息机会的自我效能越高,照护者的负面健康风险行为就越少,而积极健康行为的参与度就越高。总之,采取促进健康的自我照料行为的照护者能更好地免受压力,照护负担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也会减少。

  凡是在家中照顾过老人的人,目睹亲人因疾病而挣扎或病情不断恶化,都会感到无助、焦虑和抑郁。照护者常常因为患者的病情无显著改善而感到沮丧和精疲力尽,甚至会出现倦怠感。

  如果你照顾的是患有精神疾病、失智症的老人,你有可能经受更大的负面心理后果。失智症患者常常并发精神症状,如抑郁、焦虑、幻觉、妄想和睡眠障碍等,它们被统称为失智症相关的精神行为症状(BPSD,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研究表明,大多数失智症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精神和行为问题。

  照护的负面心理影响具有普遍性,大量照护者群体都曾经或正在经历心理考验。例如,根据美国全国长期照护调查(NSOC,National Study of Caregiving),26%的所有照护者和29%的重度失能老年人的照护者报告了严重的情绪困扰。13% 的所有照护者和15%的重度失能老年人的照护者报告了焦虑和抑郁症状。

  照护负担——长期照护他人所带来的身心压力和情绪紧张,导致焦虑、抑郁和倦怠感。

  角色转换——家庭角色和责任的变化,例如子女照顾父母、配偶照顾伴侣,可能引发适应困难和心理压力。

  社会污名——照护者需要应对病耻感和社会污名的挑战,社会对精神疾病或其他健康情况的偏见,可能让照护者感到孤立、不被理解,甚至遭受歧视。

  披露困境——决定与他人分享多少信息也是一项挑战,照护者需要在隐私与求助之间权衡,如果决定向他人公开病人情况,可能带来内心冲突和压力。

  情绪疲惫——由于长期承受压力,照护者可能感到情绪枯竭,逐渐与亲友疏远,失去社交兴趣。

  最终,照护者可能会产生倦怠(caregiver burnout),它是一种情绪、身体和心理上的极度疲惫状态,通常源于在面对过多的需求时感到力不从心、精疲力竭或被彻底消耗,导致个人的能量、耐力或资源被透支。

  照护负担是照护者由于照护病人或残疾者而产生的负面心理健康状态,常常体现为重压之下感受到的情感或身体紧张,在持续一段时间以后,会对照护者的生活品质造成下行影响。为了履行照护责任,照护者需要耗费他们的身体、心理、社交和经济资源。此种负担是全球都会存在的现象,80%的照护者在履行职责时都会感受到负担。受影响的共同生活的亲属可能包括父母、配偶、兄弟姐妹和子女。

  照护负担具有两个维度:客观负担和主观负担。客观负担指的是照护对家庭的具体和可观察的影响,例如家庭日常生活的中断、家庭社交和休闲活动的限制以及财务成本;而主观负担则包括照护者对现状的负面评价,如失落感、内疚、羞耻和愤怒。照护对象的特征、照护者的属性、照护对象与照护者之间的关系、二者相处的时间以及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照护负担的强度。

  照护负担也许会出现在疾病的各个阶段。有时,在疾病的初期阶段,照护者可能会抱有很大的希望,但跟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希望逐渐消退。照护负担已被发现与各种症状相关。

  以患有精神疾病的老人为例,有些研究者指出,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和偏执)可能带来更大的负担,因为这些症状具有不可预测性,会导致照护者产生较大的情绪压力。它们常常要照护者保持高度警惕,因此导致长期的精神紧张和身心疲惫。

  而另一些则认为是无序或破坏性行为,也即阴性症状(如社交退缩和快感缺失)会加重负担。攻击性、冲动行为、言语或行动混乱这类行为难以管理,不仅增加了患者伤害自己或他人的风险,还需要照护者进行高强度的监督和干预。由于患者缺乏主动性和社会参与能力,照护者需要在日常活动中提供大量支持,这种长期的照护可能会引起照护者的情感耗竭和社会孤立感。

  不过,一般而言,患者由于病症而导致的功能障碍,是造成照护者更严重负担的根本原因。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难以完成基本的自理任务,这就需要照护者时刻介入,增加了照护者日常照护的工作量。可以想见,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与照护负担的大小紧密关联。患者所需的照护和监督越多,照护者所承受的压力、责任和情感负担就越大。

  大多数照护者在缺乏对疾病的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承担照护责任。这些责任与常规的家庭职责结合在一起,照护者逐渐发展出不同的应对策略来努力减轻负担,而不健康的应对方式可能会对照护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过程往往一定要通过试错来找到比较合适的方式。应对策略大概能分为两类:情绪聚焦型和问题聚焦型。情绪聚焦型策略旨在减轻压力源对情绪的负面影响,包括回避、否认、宿命论或寻求精神信仰。问题聚焦型应对则指个体采取直接行动,旨在改变当前状况,如解决手头的棘手问题或寻求外部支持来减轻照护压力。

  理解照护者的应对机制很重要,因为这直接影响照护者的日常功能。负担是一种持续的压力源,照护者怎么样应对这些负担,会影响疾病的进程。负担和应对方法也会影响照护者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他们作为照护者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情绪聚焦型应对与较高的负担感知相关,而以问题聚焦为主、情绪聚焦较少的应对策略有助于降低负担感知。前文曾经分析过女性与男性照护者的应对机制不同。男性倾向于问题解决型的应对机制,如果应用得当的话,能减轻照护者的负担,甚至有可能改善患者的功能水平。

  但这种机制也有其局限性:首先,由于通常侧重于实际的解决方案,可能会忽视照护者正在经历的情绪压力和疲劳。即使实施了实际的解决方案,情绪负担也可能跟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积累。其次,照护者可能对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这轻易造成当解决方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时,产生失败感或失望感。再次,不断尝试“修复”或“解决”问题可能会导致倦怠,尤其是当照护者感觉自己陷入了一个没有喘息机会的不断管理危机的循环中。

  问题聚焦型应对机制还往往导致照护者忽视自我照料。专注于解决患者问题可能令照护者罔顾自身需求,包括情感、身体和心理健康。这种不平衡如果持续下去,会对照护者的身心健康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另一方面,情绪聚焦型应对也有利有弊。它的优点是可提供对压力、焦虑或不积极的情绪的及时缓解,帮助照护者应对照护工作带来的情绪负担。通过管理情绪,照顾者可以有效的预防倦怠,保护自身的心理健康,避免被照护工作的压力压垮。同时,由于照护者可能更少反应过度,和照护对象的沟通和关系会大大改善。

  然而过度依赖情绪策略有几率会使忽视改善病人状况的必要行动。而且,在某些情况下,照护者可能会使用否认或回避策略,来逃避现实。总之,虽然情绪聚焦应对能够为照护者提供宝贵的情绪缓解,并帮他们管理压力和不积极的情绪,但它需要与实际的应对策略相结合,以有效应对照护挑战。

  平衡至关重要。将问题解决与情感支持、寻求帮助与适当的自我照料结合起来,既关注自身情绪,又积极管理照护的实际问题,有助于避免不同应对策略的缺点,并改善照护结果。

  说到底一要有钱二要有闲,“AI”+机器人看护当是最优解喽![呲牙][赞]

返回顶部